2021年4月9日 星期五

減額繳清沒負擔又能保留保單」、「不急用錢就減額吧」,儲蓄險解約兩招

 

儲蓄

看準股市走高行情,不少人想要解掉儲蓄險改投資,一名網友可能因為解約現虧11.7萬元,讓大批網友奉勸先不要!(圖/shutterstock)

文/謝曉曦

 

看準股市走高行情,不少人開始想要改變原本的資產配置,甚至想要解掉儲蓄險改投資,一名網友就想要解掉已繳2年的儲蓄險改作定期定額ETF,但會現虧11.7萬元,讓大批網友奉勸不要輕易解約,建議可以用減額繳清或是降低保額2方式處理,再將多出來的錢再拿去投資比較好。

 

一名網友在臉書社團「存錢人生」發文表示,手頭有一張預定利率2%的儲蓄險,目前已繳了2年,而年繳保費約11.3萬元,試算繳滿12年、放到第20年解約,「IRR=1.29%,是不是算不太優,但如果今年解約的話,解約金11萬7,600(元),現虧一半本金」,想把這筆解約金改以定期定額的方式買ETF。

 

原PO也指出,去年業務員也替他在這張保單下,多加上一個醫療險的附約,曾問過其他人認為這樣的配置「很奇怪」,如未來想要解約儲蓄險,醫療險的附約也會連帶被取消,由於該附約是去年才新增的,因此打算解約儲蓄險後再重保,因此向網友們跪求更好的解決方式。

 

多數網友建議可以用兩招處理,「減額繳清沒負擔又能保留保單」、「不急用錢就減額吧」,或是「降保額、繼續繳,原本該繳的少一半,另一半可以拿去投資」,也有網友認為,投資有賺有賠,且保險本質就不是在賺錢,一定要做好配置,反而是有個萬一時才能安穩度過難關,「投資跟人生都一樣,規避風險比獲利來得重要」。

 

此話也引起其他人附和「儲蓄險也是一個保本的救命單,不要把股票想的太美好都要配置」,更有過來人分享20年儲蓄險滿期的經驗,「這20年間也經歷金融海嘯、SARS、次貸風暴雷曼兄弟,這幾年股市好,但不代表以後每年也都會這麼好操作」,由此可見,保險也算是另一種強迫儲蓄的方式,雞蛋不要放同一個籃子,保單、基金、股市都可以配置。

 

針對原PO提到醫療險附約的問題,不少網友覺得「不應該把儲蓄和醫療放在一起」,建議身體狀況良好,可直接規劃新保單,再處理舊保單會比較穩妥,也有內行人分析,會這樣做的用意是「滿期後用儲蓄險主約的利息繳醫療險」,直呼原PO可能是遇到不會搭的業務。

 

所謂的「減額繳清」,是指保戶可用保單累積的保價金,作為一次繳清的費用,向保險公司申請同類型、同保障期間的保險,而保額則會降低,因此就不會再繳保費;至於「調降保額」則是在保險契約有效期間,向保險公司申請調降保障額度,也就是減少保險金額,但不得低於該契約的最低承保金額。

資料來源

https://www.phew.tw/article/cont/phewpoint/current/topic/10965/2021033110965

 

 

台中機車借款找順鐿當鋪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台中支客票

 

 

 

 

 

2021年4月8日 星期四

聯徵的分數多少才正常?收入穩定才重要

 

有些金融交易會依據聯徵分數作考量。圖/Ingimage

有些金融交易會依據聯徵分數作考量。圖/Ingimage

 

辦信用卡時,銀行會核對個人財務資訊及信用報告,而良好的信用紀錄更是需要長年培養。有網友好奇,聯徵的分數關乎信用程度,「聯徵的分數多少才正常?」

 

 

一名網友於《PTT》上發文表示,「聯徵,相信有辦卡辦帳號辦貸款的都不陌生,每當有跟銀行往來,銀行就會去聯合徵信調你的資料,而個人據說好像每年有一次免費查詢的機會,我剛剛查了那麼一次,發現自己的分數是79X,而滿分好像是800,不知道這分數算高還算低?聯徵分數多少才正常?」,文章發布後,留言區蓋起高樓。

 

 

有網友認為「分數值可供參考但不是絕對」,「800吧!不過這不是銀行願意借你大條錢的唯一參考依據,雖然有用但非絕對性」、「台灣是看收入好嗎?分數再高的無業者一樣不給你辦卡啦」、「有工作還有還款能力很重要」、「不重要,收入穩定才重要」。

 

 

根據《財團法人金融聯合徵信中心》的信用評分介紹中指出,聯徵中心的「個人信用評分」,是利用蒐集揭露期限內的資料,以客觀、量化演算而得的個人信用分數,用來預測當事人未來一年能否履行還款義務的信用風險,聯徵分數會隨著申請的時間點不同而有異動,因此其分數不適用於絕對依據。如該當事人為有信用評分者,揭露實際分數(分數介於200分至800分),並提供分數之百分位區間;評分分數較高者,表示具有較佳之信用品質,反之,分數較低者表示信用品質有待改善。

 

 

資料來源

https://udn.com/news/story/121591/5374708

 

 

 

 

台中借款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台中當鋪找盛鑫當鋪 

 

機械業挑戰「客製化生產」和「全球供應鏈重組」

機械業有「工業之母」的美譽,不僅是台灣的第三個兆元產業,在國內中部地區更發展出獨一無二的機械產業聚落,匯聚工具機、機械零組件、金屬製品等業者,更以完整細密且高效率的生產體系聞名全球,從零件、模組化產品、整機製造,都有配合的中心母廠和協力廠商支援加工和運送,提供食品、紡織、汽車、資訊、半導體、電子和光電等所需的機械加工設備。然而,隨著社會消費型態轉變,產品生命周期縮短,機械業正面臨嚴苛的客製化生產挑戰。

 

此外,台灣機械設備業出口占比約七成,多以外銷為主,根據機械公會數據顯示,台灣機械業總產值在2018年達到1.18兆元,機械設備出口值約274億美元。但因美中貿易戰與疫情波連,全球經濟大幅衰退,也使台灣機械業深受其害,2019年機械業產值降至1.1兆元,出口值約278億美元;2020年出口值更降至260億美元。隨之而來的斷鏈危機,全球供應鏈重組的新挑戰,機械業也開始重視供應鏈管理風險。

 

面對「客製化生產」和「全球供應鏈重組」的兩大挑戰前後夾擊,機械產業可在體質建全基礎上,「新科技導入」與「生產地分散」將是台灣機械業未來可再加強作法,以發展智慧製造降低人力依賴及少量多樣的生產需求,同時也運用資通訊科技結合不同生產基地打造更強韌的產業供應鏈,強化機械產業的全球競爭力。

 

企業發展智慧製造有兩大方向包括:導入新科技、分散生產基地。首先,產業可透過「導入新科技」,因應客製化生產的挑戰。台灣具備豐沛的科技實力,除有完整的機械能量,也擁有扎實的資通訊和半導體產業基礎,當前亦積極發展機器人、5G、人工智慧(AI)等新興科技,而近年因疫情所驅動的遠距商機和零接觸經濟,也加速新科技的應用,其中機器人在製造業扮演的角色日趨重要,譬如自主移動機器人有助滿足零接觸的生產需求。

 

此外,隨著機器人與AI結合,機器人將具有更多辨識決策的能力,除能執行重複的加工作業,也能應用在更多作業情境,台灣業者能透過引進機器人,協助滿足後疫情時代的彈性生產需求。工研院開發的「高品質研磨製程自主化系統」,即能透過虛實整合與事先模擬機器人的研磨編程路徑,達成程式自動生成,無須工程人員編寫,並可提高品質,降低水五金產業水龍頭製品的研磨誤差,傳承老師傅的經驗,以及增進生產穩定性,協助台灣傳統產業邁向智慧製造。

 

再來,針對「全球供應鏈重組」的挑戰,業者應藉由「分散生產基地」,減少生產基地過度集中在單一國家或海外國家的情形,以滿足供應鏈動態管理的需求。產業可透過導入遠距數位化技術,如像工業物聯網、預兆診斷平台等,透過蒐集與整合分析工作流程中的各項數據,達到製程的有效監控與即時管理,協助不同生產基地的遠距監控與作業導引等應用。

 

舉例來說,經濟部技術處以科技專案積極支持智慧製造技術研發,協助產業增進生產效率,由工研院開發的迴轉機械預兆診斷系統,搭配AI演算法,與自動化、客製化的監測軟體模組,針對多種迴轉機械常見故障進行精準判斷,避免人為誤判及時間浪費,有助設備的生產排程、預兆診斷、健康趨勢預測,有效提升自動化生產線的整體稼動率。此外,由於台灣擁有堅強的機械產業底蘊,產業也可以與國內的機械產業聚落合作,來達到設備自主化、供應鏈在地化的布局,以利自主開發、自主製造。

 

所謂「柳暗花明又一村」,美中科技戰和疫情加快產業邁向智慧製造的腳步,在後疫情時代,產業透過提升軟硬體實力,以利數位轉型升級和掌握新藍海商機。

 

(作者是工研院機械與機電系統研究所所長)

 

 

資料來源

https://udn.com/news/story/7241/5364264

 

 

 

 

 


CNC加工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CNC銑床